来源:今昔职教网
时间:2024-12-24
阅读数:
说起心理学试题,大部分人都知道,也许有人问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试题,下面就和小编来看看心理学试题!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 2.C 3.B 4.A 5.D
6.B 7.A 8.B 9.C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 )
A.杜威 B.斯金纳 C.霍尔 D.桑代克
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新旧知识的联系 B.对新知识的理解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D.对新知识的应用
3.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
A. 概念 B.表象 C.概念和表象 D.符号
4.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
A.学习策略 B.学会学习 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5.儿童能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这是概念形成的( )
A.抽象化阶段 B.类化阶段 C.辨别阶段 D.符号化阶段
6.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四种成分,即( )
A.目的、条件、障碍、方法 B.目的、个体已有知识、障碍、方法
C.目的、条件、已有知识、障碍 D.目的、条件、已有知识、方法
7.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罗杰斯 C.斯金纳 D.布鲁姆
8.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学习迁移理论中,提出( )
A.经验泛化论 B.关系转换说 C.相同要素论 D.认知结构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强度应为( )
A.较高 B.较低 C.中等 D.极高
10.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的原因是( )
A.道德认识不足 B.缺乏愿望与热情
C.道德意志力不够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11.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倾向于自发、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的年龄是( )
A.5岁 B.7岁 C.9岁 D.11岁
12.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3.某生学习英语字母”b”时,总是发出汉语拼音的”b”的音,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功能固着 B.反应定势 C.智力低下 D.场依存性
14.某位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常常激励学生相互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是( )
A.联想法 B.清单法 C.试误法 D.脑力激励法
15.道德性的社会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斯陶布 D.科尔伯格
16.科尔伯格的道德性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科尔伯格强调( )
A.理论研究 B.问卷调查研究 C.实验研究 D.应用研究
17.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是( )
A.强化 B.强制 C.法制约束 D.集体约束
18.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
A.男性与女性相等 B.男性多于女性
C.男性少于女性 D.与性别无关
19.在心理学上,鉴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采用( )
A.卡特尔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比奈量表 D.瑟斯顿量表
20.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 )
A.认识功能障碍 B.无助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2.班集体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
A.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B.松散期、权威期、凝聚期、形成期
C.权威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D.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
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4.心理健康具有( )
A.绝对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
5.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目的说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6.杜威认为,问题解决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
A.疑问、分析、假设、检验、结论 B.疑问、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
C.疑问、分析、假设、评价、结论 D.疑问、分析、假设、检验、评价
7.个人智力的量化结果是( )
A.智力水平 B.智力测验 C.智力发展水平 D.智商
8.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
A.知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视觉记忆
9.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所学习的新概念是( )
A.下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B.上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C.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 D.下位概念中的一个新概念
10.强化可以分为( )
A.有效强化和无效强化 B.正强化和负强化
C.长期强化和短期强化 D.食物强化和语言强化
11.迁移量的计算公式为( )
A.迁移量(%)= ×100 B.迁移量(%)= ×100
C.迁移量(%)= ×100 D.迁移量(%)= ×100 12.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这三个核心因素是( )
A.教师、学生和家庭 B.教师、学生和环境
C.教师、学生和社会 D.教师、学生和教材
13.一般认为,较为理想的复习安排是每次复习的时间为( )
A.1个小时 B.10分钟左右 C.20-50分钟 D.1个小时多一点
14.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
A.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的被动局面与观察法明显的人为性质
B.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控制不够严格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
C.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控制不够严格
D.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
15.纵向迁移可以进一步地分为( )
A.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 B.正迁移和负迁移
C.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D.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6.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
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个体具有创造性 D.提出方案
1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性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A.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18.归因理论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 )
A.天资、能力和心境 B.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C.个体的力量、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 D.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19.人的心理现象( )
A.具有自然属性 B.具有社会属性
C.既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又具有动物性
D.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20.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 )
A.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目的说 B.认知建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建构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现理论
21.PQ4R阅读法的4R除了复述、复习外,另外还包括( )
A.背诵、反思 B.背诵、提问 C.练习、提问 D.阅读、反思
22.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随着年级的增高( )
A.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
B.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C.社会助长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D.社会阻抑作用和社会助长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23.人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迟早上的差异是属于( )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24.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范首先取决于( )
A.道德规范的可信度 B.自己的道德认识
C.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D.自己的道德感
25.个性的特征主要有( )
A.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B.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C.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
D.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26.学生的纪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A.课堂里的纪律问题和课堂外的纪律问题
B.个别学生经常表现出的破坏纪律行为、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
C.校内的纪律问题和校外的纪律问题
D.学校的纪律问题和家庭的纪律问题
27.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就是( )
A.挫折 B.应激 C.冲突 D.焦虑
28.常用的心理测量有( )
A.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及心理测量
B.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心理健康测量等
C.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等
D.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和能力测量等
29.教师的思维应具有的特征是( )
A.准确性和创造性 B.严密性和准确性
C.逻辑性和精细性 D.逻辑性和创造性
30.关于迁移的认知结构说是由( )
A.机能心理学派提出 B.联结主义心理学派提出
C.认知派提出 D.人本主义学派提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群体规范有以下几种重要的心理功能( )
A.行为诱发的功能 B.群体支柱的功能 C.评价标准的功能 D.行为激励的功能
E.行为导向的功能
32.创建测量智力方法的学者有( )
A.斯金纳 B.西蒙 C.冯特 D.桑代克 E.比奈
33.应激反应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A.警戒阶段 B.抵抗阶段 C.适应阶段 D.衰竭阶段 E.恢复阶段
34.规则学习的方式有( )
A.规则的发现学习方式 B.规则的掌握学习方式
C.规则的自我学习方式 D.规则的应用学习方式
E.规则的接受学习方式
35.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是( )
A.动机和目的是一一对应的 B.动机一定有与其相伴随的目的
C.动机与目的是有区别的 D.有了目的一定会有动机
E.动机与目的的关系错综复杂。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
A.学习 B.成熟 C.学习准备 D.知识准备
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 )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3.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是( )的观点。
A.相同要素说 B.认知结构迁移说
C.概括说 D.关系转换说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视。这就是(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掌握学习
5.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称之为( )。
A.道德评价 B.道德观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品质
6.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指( )。
A.形成问题的表征 B.解题成果的评价
C.知识技能的调用 D.知识的准备
7.认知领域的口标分为六级,其中( )是最低水平的认知结果。
A.知识 B.运用
C.领会 D.评价
8.根据练习的时间分配方式,可以将练习分为( )。
A.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B.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
C.内隐练习和外显练习 D.一般练习和特殊练习
9.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在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的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型 B.冲动型
C.慎思型 D.独立型
10.处于概括水平同等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属于( )。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纵向迁移
11.在记忆的三个系统中,短时记忆的容量较小,一般仅能驻留( )个单元的信息。
A.7 2 B.5 2
C.9-20 D.10—15
12.自我评价是( )的一种形式。
A.自我控制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道德品质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 )。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较,它具有的特点是( )。
A.教育的独立性 B.教育的主动性
C.教育的可控性 D.教育的权威性
3.学习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
A.学习的内驱力 B.智力水平
C.诱因 D.情绪
4.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对学习分类,可以把学习分为( )。
A.情感学习 B.试误学习 C.顿悟学习 D.模仿学习
5.联结说关于学习的主要定律有( )。
A.练习律 B.情绪律 C.效果律 D.准备律
6.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以( )编码。
A.言语 B.听党 C.视觉 D.表象
7.情绪的功能为( )。
A.信号交际 B.动机 C.适应 D.塑造个性
8.构成教学的基本因素有( )。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政策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C 2.A 3.B 4.B 5.D 6.A
7.A 8.A 9.C 10.C 11.A 12.B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ABCD 2.ABC 3.AC 4.BCD
5.ACD 6.BC 7.ABCD 8.AB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
A.哲学世界观 B.专门方法论 C.具体技术和手段 D.各种理论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
A.高觉敷 B.严复 C.梁启超 D.潘菽
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
A.学科分化 B.整合趋势 C.产生危机 D.学科繁荣
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 )
A.群体心理 B.国民性 C.人格 D.文化
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知 D.角色矛盾
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需要 B.行为 C.目标 D.刺激
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
A.随心所欲 B.事业心强 C.成名成家 D.做力所能及的事
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
知中属于(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
A.同化 B.内化 C.服从 D.从众
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
A.总加量表法 B.社会距离尺度法 C.投射法 D.生理反应法
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
A.场合 B.声调 C.热情程度 D.表情
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调解
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
A.中国学者孙本文 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 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 D.法国学者塔尔德
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 )提出的
A.强效力论 B.适度效力论 C.子弹论 D.有限效力论
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A.匿名理论 B.还原理论 C.价值累加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
A.勒温 B.伯德 C.斯德克迪尔 D.若拉列夫
19.俄国学者( )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A.列宁 B.巴甫洛夫 C.斯大林 D.普列汉诺夫
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
A.同化 B.服从 C.从众 D.内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 )
A.社会舆论 B.社会认知 C.社会动机 D.聚集行为 E.社会态度
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 )
A.内化 B.磨尖 C.同化 D.削平 E.弥补
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 )
A.行动人群 B.临时人群 C.常规人群 D.松散人群 E.表意人群
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合作者 B.共同的环境 C.共同的目标 D.直接沟通 E.行为配合
25.身势语主要有( )
A.手势 B.体态 C.人际距离 D.言语 E.触摸
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 )
A.孙本文 B.埃尔伍德 C.时蓉华 D.吴江霖
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A.社会学 B.民族学 C.心理学 D.语言学 E.人类学
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 )
A.消极对抗 B.发泄不满 C.侵犯行为 D.自我辩解 E.改变策略
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 )
A.情感 B.认知 C.模仿 D.印象 E.意向
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 )
A.理论脱离现实 B.实验室的局限 C.不科学 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E.社会期望过高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B 6.B 7.B 8.A 9.D 10.B 11.A 12.B 13.B 14.A 15.D 16.D 17.A 18.A 19.D 20.C 21.BCE 22.BCD 23.ABCE 24.ACE 25.AB E 26.CDE 27.AC 28.DE 29.ABE 30.ABE
1.中学心理学研究中学教育活动中( )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2.初中学生的意志力比小学生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 )逐渐减少,根据目的作出( )的水平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 )不断提高等方面。
3.课堂教育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教学结构的有序性、( )、( )、( )方式方法的艺术性。
4.落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特点是( )和( )。
5.中学生性心理卫生教育应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 ( )为特点,( )为重点。
6.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学生在 ( )、( )、( )、( )等方面的差异。
7.教师的主要职业心理特点是 ( )、( )。
8.有效测验的条件是,有较高的( )和( ),有一定的 ( )和区分度。
9.学习理论主要可分为三大派,它们是( )、( )、( )。
10.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内部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和 ( )
11.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 )的时期,是独立性和( )、自觉性和( )错综矛盾的时期。
12.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命题学习通常有( )和( )两种形式。2.学生可以通过( )和( )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13.根据学习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学习迁移区分为( )和( )。
14.知识掌握的过程可以区分为( )、( )和( )等三个阶段。
15.在五种智力结构因素中,( )能力是核心。
16.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主要包括( )、道德知识的理解、( )三个环节。
17.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内部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和 ( )。
18.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具有( )、有意性、( )的特点。
19.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的课堂心理气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美。
20.教师形成和维护威信,首先要正确了解和珍惜自然威信,其次要 ( ),最后要 ( )。
21.心理咨询的方法很多,如: 谈话、( )、( )、( )、宣泄、( )等。
22.儿童心理发展是由( )、社会生活和( )条件,以及儿童本身的( )等因素的复杂总和所决定的。
23.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 )法。
24.学生学习的特点有接受性、( )、( )、( )、( )。
25.彼此满足对方的( ),是人际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26.落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特点是( )和( )。
部分答案如下:
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或行动的原因。
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对待事物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具有鲜明的动态特征,其活动呈一个明显的发生、发展或变化以至结束的过程。
感觉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对刺激物的感受性会发生改变。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对事物的不正确知觉。
前摄抑制是先前的记忆内容对后来的记忆内容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近因效应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前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信息,其中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社会认知过程中这种比较重视靠近的信息,而不太重视较远信息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2)
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知觉的一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动机的功能:第一,引发功能,即引发或发动某种活动;第二,指引功能,即活动指向特定的目标;第三,激励功能,即对活动起维持和加强的作用。
名词解释
1A.V.L单元: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3 编码: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6 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7 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8可得性启发法: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9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10 两种记忆说 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13 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
11 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12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13 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
14 情景记忆:按照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15双作业任务:一种常见的注意研究的范式,要求受试者同时进行两项作业,而研究者的兴趣通常在于两项作业之间的相互干扰的程度。16 字词优势效应:这个效应是Reicher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如work中的k),比识别一个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的正确率要高。
17自动化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其中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就很难予以改变。
18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又称概念驱动加工。19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得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
20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六、简答题
1. 简述集理论模型。答案:该模型由Meyer提出。是关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的一种。在该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这样来看,语义记忆就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再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其重叠程度来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重叠程度就越高。重叠程度高时,就可以做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
2 简述记忆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答案要点: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等。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短时存储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和视觉的编码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
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是受人控制的。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
3 简述加工水平说。
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Craik等人曾经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4简述衰减模型。答案要点: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非追随耳的信息要想受到高级分析,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照Treisman看来,主义的选自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5简述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答案要点:1、信息加工就是符号进行操纵。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功能:A、一组信息处理过程;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C、解说器: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关于程序: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11 简述知觉的直接理论。答案要点: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12简述中枢能量理论。答案要点:中枢能量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于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个人的长期倾向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中枢能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14 哪些生物学证据支持特征分析说?
答案要点:特征分析说就是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比较,一旦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1)Pritchard利用技术使客体在眼睛运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不变,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渐消失,消失的是完整的特征,暂留的也是一定模式。(2)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存在特征觉察器。
2 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答案要点: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看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这两个模型也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也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
从目前的实验研究来看,有两点似应加以改进:1.在迄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主张知觉选择的人大多利用附加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他们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而主张反应选择的人大多应用非追随程序的双耳分听程序,他们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这两种实验的差别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来说,改变这种对某一个方法的侧重并应用多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2.以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听觉感觉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感觉道进行实验,将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利于揭示主义的实质和机制。
3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答案要点: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4试评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答案要点:层次网络模型是Collins和Quillian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该模型,实验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看法。
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按逻辑得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的网络。这使它具有简洁的特色,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概念之间既有垂直联系也有横向联系。在层次网络模型中,主要连线为“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种类的关系。其次,层次网络模型节约了贮存空间但是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层次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
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用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模型中的结点表示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该模型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启动效应是对该模型的支持。
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模型取代了层次结构,因此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于人,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5 哪几个试验能够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
答案要点:1、注意选择的模型发展。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从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
2、注意选择反应选择模型。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注意的晚期的反应选择模型与早期(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3、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一: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二:Shiffrin等(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们让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实验条件分为两种:一用双耳听,不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二只用单耳听,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对特定的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 支持注意选择的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三:刘易斯(Lewis,1970)的分听实验。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而忽视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而是单词,不过这些单词与追随耳的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却又是同义词。实验要求被试在执行分听任务是,对追随耳的单词作出声音反应,并测量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开始到被试对其作出反应之前的反应时。结果发现:非追随耳呈现是是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的反应时会延长,而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则观察不到这种效应。
6.HAM就是人的联想记忆模型,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本身。Anderson和Bower区分4种主要的联想1上下文-事实联想2地点-时间联想3主语-谓语联想4关系-宾语联想
心理学试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试题、心理学试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心理学试题(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试题)
函授大专报名入口(函授大专报名入口安庆)
集美大学录取分数线(集美大学录取分数线2022)
职称计算机证书(职称计算机证书打印)
怎么自考大专学历(怎么自考大专学历证书)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览表(最低位次+省控线)
交钱拿的大专文凭有用吗(出钱拿大专文凭)
安徽高考分数线2021年(安徽高考分数线2021年一分一段)
网上报名系统怎么注册(网上报名注册登录)
女生技校最吃香的专业(女生技校最吃香的专业排名)
山东招生考试院准考证打印入口(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打印准考证入口)
年龄大了考社工证有用吗(社工证好考吗?是否有年龄限制)
教育局网站(临沂市教育局网站)
2013-2021 今昔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站内容由网络整理发布,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93967426@qq.com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 广告投放:893967426@qq.com(张老师) |合作加盟:893967426@qq.com(张老师)